国家航天局答红星新闻:载人旅游技术上没问题,“绕、落、回”以后是“勘、建、用”

时间 • 2025-11-04 14:10:03
月球
探测

今日凌晨1时59分,嫦娥五号返回器携月球样品在预定区域安全着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任务取得圆满成功。那么各国探月工程进度如何?中国探月工程具备哪些优势?

12月17日,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我国的探月工程,通过“三步走”已经形成基本的月球探测能力和人才储备。目前正为后续的月球探测做准备。

△探月工程三期总设计师胡浩

对于目前各国探月工程的进展情况,国家航天局新闻发言人许洪亮介绍,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多个国家纷纷开展月球及其月球以外的深空探测,包括俄罗斯、美国、欧洲、日本、印度都有自己的探月计划,实际上相对浩瀚宇宙而言,人类对宇宙起源和深空的了解还是九牛一毛,需要开展大量的工作,需共同探索未知的领域,各国共同开展相关活动,有利于人类共同认知月球和宇宙的奥秘。我们倡导,对于同一个目标的探索,各个国家可以开展合作,针对不同的科学目标和任务分工,可以各有侧重,协调各自资源合作实施。

他举例,比如中国和俄罗斯,未来要实行嫦娥七号的探测,想要对月球的南极进行探测。俄罗斯同样也有一个叫做“月球-资源-1”,也就是LUNA-26的探测,中俄两国政府间合作机制下,正准备在这方面开展相关合作。“我们也欢迎其他国家与我们共同开展类似像国际月球科研站的合作,还有月球以远的深空探测上,通过开展更多的合作,为增进人类福祉共同作出贡献”。

对于未来的星际探测,国家航天局副局长、探月工程副总指挥吴艳华表示,探月工程“三步走”,“绕、落、回”以后主要是“勘、建、用”。他介绍,“勘”就是勘察月球和其他星球的环境,包括空间环境、地质环境及各种辐射等,这是探索的最主要目的。“建”就是要建设,形成一定的基础设施能力。像嫦娥四号的鹊桥卫星就是能够提供持续不断的月地测控通信能力,再比如长期供水供电的能力等。“用”的目的主要是有关地外资源能不能供人类利用和开发,世界各国应该是围绕这么一个目的开展星际探测活动。

至于能不能搞载人旅游,吴艳华说,“我个人认为,从技术上是没问题的,关键是耗费很昂贵,现阶段还是要以服务于探测、服务于科学为首要”。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