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矿猎人”丁正江:地质人的铁锤,敲响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国家重托

时间 • 2025-08-15 02:42:46
地质
勘查

5月21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邀请5位自然资源领域的优秀代表围绕“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与记者交流。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作为代表出席了见面会。

扎根野外找矿一线26年来,丁正江在地质勘查、科研创新及人才培养领域成绩突出。他主持探获我国首例海上特大型金矿,开创海域金矿勘查先河,累计主持参与探获金资源量超1300吨,助推胶东地区跃升为世界第三大金矿集区。突破覆盖区、深部及海域复杂条件找矿技术难题,提出并建立了新类型金矿找矿理论。

▲山东省地矿局第六地质大队大队长丁正江

丁正江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重点研发计划等项目30余项。培养青年科技骨干30余人,组建山东省地矿局深部找矿创新团队,带领团队实现基层地勘单位牵头承担国家重大科研项目零的突破,为我国金矿勘查提供了科技引领和典型示范。

丁正江强调,在工作中,他们是通过推广绿色勘查技术,把生态保护融入地质勘查全过程。比如,勘查中,他们建立了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管控制度”:在勘查设计阶段引入了生态影响预评估机制;勘探过程中,通过运用新技术方法,比如定向钻进,在一个地方进行多个钻孔施工,这样就减少对地盘的占用;需要破土取样时,利用浅钻代替挖槽,减少对地表的破坏;勘探后利用草皮移植、土壤回填等技术,把地表恢复如初,甚至有的地方比原先土更肥、草更绿。

丁正江还提到,他们还开展了大量矿山修复工作。在修复过程中运用“矿山诊疗一体化”技术,先通过无人机航测给山体“体检”,再量身定制修复方案。针对矿山地貌的不同特点,采用特定的修复技术,最大程度保证了后续的修复效果。近年来,他们修复矿山矿坑70多处,复绿山体近500公顷,把原先的废弃矿区变成了生态公园,每年还能固碳约3400吨,“大地伤疤”变成了“生态绿肺”。

谈起为什么能够多年坚持工作在地质一线,丁正江称,地质工作者需要经常跋山涉水、风餐露宿,以帐篷为家、与风雪为伴。之所以能够长期坚守,信仰的力量是一个因素。“地质人的铁锤,敲响的是山河音律,扛起的是国家重托。从地质队建队起,就是国家建设需要什么,我们就找什么,一代代队员常年坚守野外,目的就是为国家多找矿。”

丁正江称,地质行业在长期实践中,孕育了“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爱国奉献、开拓创新、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等,这些精神激励着大家不恋闹市钻山沟,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干一行,爱一行,是地质人的特质。能够长期坚守在这个行业的,都是从心底喜欢这个职业的。”丁正江说,正是因为这份热爱与执着,让自己在面对困难时,能够始终保持乐观的心态,把本职工作做好,无怨无悔。

红星新闻首席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张莉责编邓旆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