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隔离合理吗?国家卫健委专家答红星新闻:要留好生命通道,不要上锁、一封了之
5月13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分秒必争、抓实抓细疫情防控有关情况。会上,国家卫生健康委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社区防控专家组组长、首都医科大学全科医学与继续教育学院院长吴浩回答了红星新闻记者关于“硬隔离”的问题。
▲吴浩
“有公众反映,本轮疫情中有个别社区采用了“硬隔离”防控措施,比如铁丝锁门、封堵通道等,这带来了安全等方面的风险。这些措施是否合理?社区隔离措施怎样做到科学精准?”
针对红星新闻记者提出的上述问题,吴浩首先说,他本人多次执行疫情防控相关任务,为了控制风险他也会被安排集中或者居家隔离,与大家一样有隔离的体会,感同身受。
吴浩表示,考虑到我国各地情况不同,特别是对于已经传播一段时间,社区的密接、次密接人员无法清晰判定的情形,会管控和封控部分地区,包括采取临时性的社会面静态管控。对于大型居住小区进行分区隔离,在社区中实施网格化管理,可以让社区的服务对象和责任分工更加明确,不仅能够减少网格之间交叉感染的风险,而且为同一个小区根据风险等级差异化管理提供了基础。比如一个大型社区,如果划分成若干个网格单元采取物理隔离,就可以网格为单元,符合解封条件就解封一个,而不是等待整个社区一起解封,目的是精准防控。同时,也防止网格的工作人员交叉感染,带来更大规模的疫情扩散。
吴浩强调,在疫情防控过程中通过设置卡口、出入限制等措施,对于防止疫情外溢包括一些民众误入风险区域、保护广大民众健康是十分必要的。但是采取物理隔离措施的同时,要结合地理环境留好安全通道、生命通道,安排专人值守,不要上锁、一封了之,要保证出现紧急情况的时候通道畅通。
对于单元、楼门比较少的地区,吴浩认为可采取电子门磁、纸质封条等措施,这是软性的物理隔离。主要是为了提前发现一些不遵守防控要求的人员,及时地劝阻,防止火星的蔓延。
吴浩还指出,街乡、社区(村)也要掌握封控、管控区域内重点人群的底数和分布情况,排除辖区内的消防安全隐患,针对性制定应对突发情况的预案,主动向居民公布联系人、联系方式,确保居民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能找到人,能够快速撤离。同时,要加强生活物资保障、就医保障、心理疏导,传递真情和友情,多做春风细雨的工作,赢得广大民众理解和支持。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记者胡伊文北京报道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