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隔离险”赔付难?避险工具怎能自成风险
由于各地的隔离措施有多种,如强制隔离、集中隔离、居家隔离,还有健康监测等,而在消费者的认知里,这些应该都属于隔离的范畴——这便给了部分保险公司可乘之机,借助“隔离”概念的偏差,减少赔付的数量。
近期,新冠疫情仍在部分地区散发,不少互联网平台和保险公司官网上都顺势推出了疫情相关产品。记者在网上查询到类似“抗疫安心保”“隔离津贴险”等产品。根据这些产品介绍,隔离住院津贴从150元/天到500元/天不等,保障时间少则1个月,多则1年,保费也从几十元到上百元不等。
这让不少人心动了。隔离险价格不高,有的保费还不到一杯奶茶的价格,最低甚至只要9.9元。对于消费者来说,按要求隔离的同时还能获得一笔补偿,对冲疫情可能带来的风险,减少经济损失,何乐而不为。对于保险公司来说,疫情之下,对隔离险有潜在需求的消费者基数极大,同时受益于各地精准有效的隔离政策,真正会被隔离的人其实并不多,二者的差额足以为保险公司带来极为可观的利润。
不仅如此,隔离险的出现原本还具有一些社会效益——一方面隔离险能够保障家庭日常开销,安抚居家隔离者的情绪,减少不必要的冲突,有利于防疫政策的贯彻落实;另一方面,隔离险可以培养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让消费者意识到潜在风险时,能主动寻求商业保障,增强社会保障力量。
然而,这样的险种却“翻车”了。有不少消费者吐槽说自己“被割了韭菜”,这是怎么回事?
原来,部分保险公司利用“隔离险”名头,在宣传的时候突出“隔离就理赔”,合同上却暗藏“玄机”,将“隔离”定义得极为苛刻。如有的保险公司规定居家隔离不属于“强制隔离”,有的则在合同中写明“直接接触确诊患者免责”。
通过五花八门的定义和理解困难的免责条款,部分保险公司由此获得极高的超额收益。而消费者抱着“多一份保障”的心态按下了购买健,却没想到迎来“割韭菜”的“镰刀”。种种操作手法,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信任,也让“隔离险”背上了不少负面评价。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在于部分保险公司钻了文字的空子。由于各地的隔离措施有多种,如强制隔离、集中隔离、居家隔离,还有健康监测等,而在消费者的认知里,这些应该都属于隔离的范畴——这便给了部分保险公司可乘之机,借助“隔离”概念的偏差,减少赔付的数量。
不仅如此,部分保险公司还将权益写得“大大的”,免责条款写得“小小的”。抓住普通人不会逐字逐句阅读条款的消费习惯,耍文字游戏的小聪明,造成最后不但没有协助消费者规避风险,反而鼓了自家的腰包。
广告强化理赔而不提条件预设,这样的行为可能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
保险合同应当统一明确隔离的定义,对于确实有必要的,需要强制规定在广告宣传中予以明确。例如该险种所称的隔离是指何种情况的隔离;与确诊病例何种接触会被免责,等等。只有以规范的方式提供服务内容,才不至于让用来规避风险的工具自身反而变成了“风险”。
消费者也要明白,隔离险可以“随心支付”,但保险公司不会“随意赔付”。在购买此类保险前,一定要看清理赔与免责条款,对具体细节要了然于心,将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里,从而避免无法理赔的情况发生。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李念风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