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14年前的违章差点影响孩子上大学”,透露了什么社会趋势?

时间 • 2025-11-19 20:55:05
个人
先生
社会

“一处失信,处处受制”

近日,重庆市民易先生遇到一件麻烦事,他接到考上了航空学院的儿子打来的电话,说易先生的征信有问题,影响自己上大学。易先生到法院查询才发现,2008年自己有一起交通违章没处理,上了失信人员名单。

因为14年前的一起交通违章,竟会影响到孩子上大学这样的终身大事,易先生忐忑的心情不难理解。幸好,高速执法部门经过多方查证确认了这起违章,易先生补缴了罚款,案件得以了结。目前,当地法院已经处理好易先生的征信问题,孩子上大学也不再受此事影响。

↑视频截图,源自第1眼-重庆广电

易先生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公众好奇的心则被勾了起来——仅仅是一起没有及时处理的交通违章,竟然会对个人乃至家庭生活造成如此严重的影响?

实际上,这样的结果并不意外。早在2017年,国家发改委等5部委就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交通出行领域信用建设的指导意见》,其中明确提出,要加快交通出行领域信用记录建设,推动信用信息共享应用,建立守信联合激励和失信联合惩戒机制,有效规范交通出行市场秩序和参与者行为。此后,多地陆续出台相关规定,探索将交通违法与个人征信相关联,其中一项重要依据就是“逾期不履行处罚决定”。

14年的时间里,易先生既没有乘坐过高铁和飞机,也没有办理过银行贷款,所以浑然不觉自己已进入失信人员名单。这或许正是他对当初的交通违法处罚决定不为所动,甚至对个人征信不以为然的原因所在。令易先生想不到的是,看似虚无缥缈的个人征信,却在不经意间给他的现实生活带来沉重一击。通常情况下,个人征信并不会影响到子女的升学和就业,但对于部分政审严格的大学和单位来说,父母的不良个人征信,很可能成为子女难以逾越的一道障碍。经历过此次事件,相信易先生会对个人征信有一个更加清醒而深刻的理解。

2015年初,央行批准8家机构开展个人征信业务,随着“开门征信”的稳步推进,个人征信状况已经深深地嵌入公共生活。尽管不良个人征信不会带来立竿见影的危害,但从长远来看,却会埋下不可预知的隐患。身处信用经济时代,个人征信的重要意义无需赘言,换句话说是诚信无小事——倘若人们都不重视诚信的积累,社会将是什么样子?

从疫情下的谎报瞒报行程、编造传播不实消息、个别核酸检测机构数据造假,到社会面上的找枪手代做毕业设计、公众人物偷税漏税等等,各种行为实在刺目。这些不讲诚信,无视契约,甚至藐视法律法规的做法,实在不该是现代社会该有的景观。

如果说诚实守信在农耕文明时代更多是一种道德自律,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人与人交往越来越频繁的现代社会,以建立并完善信用体系为标志,勿以“恶”小而为之早已不只是一种道德感召,而是一种有力的现实约束。面对庸常之恶,信用处罚正在成为法律之外的有效补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也因此成为一种看得见的趋势。对于个人而言,珍惜诚信“羽毛”是参与公共生活的必选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只有每个人都恪守信用、尊重规则,才能维护公序良俗与人际交往。人与人之间,人与法律之间,遵守契约都应该成为一种行为准则和生活习惯。

如一位学者所言,诚信是一个复杂社会的简化机制,失信则会助推社会的运行成本。当诚信的应用场景越来越广泛,无论对于当事人还是旁观者来说,“14年前的交通违章,差点影响孩子上大学”都是一种有价值的提醒:诚信无小事,绝不可等闲视之。除此之外,相关部门亦有必要审视自身工作流程:在将轻微违法信息纳入个人征信之前,首先要履行告知的程序和义务,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倡导诚信,规避失信。

红星新闻特约评论员赵志疆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