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水喝了能“治病”?欲破“碱性水神话”,先揭“浅显道理”迷雾
近日
云南昆明一家水企
宣称碱性水有治疗功效
还在公众号上发布所谓“疗效”视频
由患者现身讲述
媒体曝光后
昆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已要求该企业下架所有相关产品
并根据相关证据进行研判
一旦企业违法
将依法查处
碱性水真的健康吗?
对调节体质到底有没有用?
营销大战四起
碱性水为何物?据有关资料显示,碱性水指的是pH>7.0的水,分为天然形成和通过工业生产的碱性水,包括碱性电解质水、自来水和矿物质水等。市售包装饮用水中,苏打水即为弱碱性水。
记者在某大型超市调查时发现,除涉事产品外,货架上还有一些瓶装水或明或暗地在打“碱性牌”,粗略统计有10个品牌的瓶装水在售,其中有三个品牌在标签上显著标出了pH值。对多位消费者随机采访时记者了解到,有的人表示只喝自己经常购买的品牌,也有人称经常喝偏碱性的水。此外,记者在调查时还发现,这些打上“碱性水”标签的产品“身价不菲”,售价均远高于同规格的普通瓶装水。
能治病的“神奇水”?
据媒体报道,昆明这家涉事水企的官方网站、销售平台、公众号以及广告语、产品包装、热线客服等,均暗示碱性水对肿瘤、痛风、骨质疏松等疾病有“治疗”作用。不仅如此,记者在走访调查时还发现,市场上对于碱性水概念的宣传可谓是五花八门。有的企业在标题上宣称适合“备孕”,有的品牌宣称“用制药的理念成就一瓶好水”,还有的则打上了“宝宝饮水”、“面膜补水”等标签。
记者在电商平台随机选择一款碱性水咨询其功效,客服都能给出“缓解尿酸高、痛风、胃酸等酸性体质带来的亚健康状态,坚持使用效果更加明显”,以及“经常饮用可以平衡酸碱度”的答复。
宣传得头头是道,那碱性水真的更健康吗?究竟有啥作用?从科学的角度看,碱性水能“治病”的说法并不成立。一方面,人体对酸碱度本身具有自我调节的作用,通常不会因为饮食中的酸碱度而发生变化。另一方面,对于痛风或者是胃酸过多的患者来说,碳酸氢钠对碱化尿液或者是缓解胃酸是有一定的作用,然而弱碱性水里碳酸氢钠的含量少之又少,根本起不到任何治疗效果。简而言之,碱性水与普通饮用水没有太大差别。并且,长期饮用碱性水,不仅对身体没有好处,反而会加重肠胃道负担,导致肠胃功能紊乱,甚至消化不良等。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代喆
在临床上治疗痛风病症的时候,确实也会让病人服用碳酸氢钠片,起到中和尿酸、促进尿酸排泄的作用。治疗中我们一般是让病人每天服用1.5克的碳酸氢钠,而对于碱性饮用水的浓度,我想应该不至于达到药品的浓度,所以这类水对于痛风病症究竟起多大作用,还得打个问号。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主张长期喝碱性水,本身人体是中性环境,长期摄入碱性水,可能破坏体内酸碱平衡代谢。哪怕是痛风患者,长期大量喝碱性水也不提倡。
这样看来,碱性水不过是商家特意营造的一个宣传噱头。专家表示,目前大部分消费者还是处于仅有健康意识,但健康知识相对匮乏的阶段。不少企业也就趁机开始对碱性水概念进行夸大和虚假宣传。
值得注意的是,针对饮用水包装宣传乱象,早在2013年10月1日起施行的《涉及饮用水卫生安全产品标签说明书管理规范》中就明确提出,涉水产品标签和说明书中不得标注明示或暗示具有防治疾病作用的内容,不得标注“酸性水”“碱性水”“能量水”“富氧水”等。同时,企业如此大肆宣传其有治疗作用,也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构成虚假宣传。因此,向消费者夸大水的“甜头”,定会尝到触犯法律的苦头。
养生骗局背后问题多
下架产品和惩戒公司,远远不是解决问题的终点。水企能够成功蒙骗消费者,其背后反映的问题不容忽视。
第一,碱性水“治病”是由来已久的养生骗局。2015年,中消协就曾指出,弱碱性水有益身体健康的说法,是某些商家炒作起来的认识误区。然而时至今日,市场上仍有水企打出碱性水的概念推销产品,如此明目张胆的虚假宣传,不仅反映出伪科学营销对市场秩序危害之广,也反映出监管部门对商家炒作打击乏力。经营者挖“伪健康”营销陷阱招摇撞骗,说明食品监管领域仍存空白地带。
第二,养生骗局往往是精心包装的结果。先广布“科学流言”为产品造势,再针对现代人的普遍“健康焦虑”精准推销产品,最终刺激潜在消费者购买。此类骗局的隐蔽性、欺骗性较强,不少消费者难辨真假。
第三,养生骗局的背后,折射出人们的健康需求。一方面,中老年人对健康养生的需求不减反增,再加上被所谓的“专家”“权威”等旗号迷惑,误信这些养生谣言,一传十十传百地转发分享。另一方面,养生需求也在逐渐往年轻一代中扩散,一些调查报告指出,有养生意识的“80后”“90后”人数超过七成;还有数据显示,保健养生位列18—25岁年轻人消费榜单的前三甲。正因此,一些商家和平台看到了市场机遇,却因利益诱惑而误入歧途。
让伪科学营销无处遁形
要想让“神奇水”的谎言彻底失去市场,还需要多方合力攻克难题。
首先,严厉打击保健食品非法添加、虚假宣传、传销和违规直销等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整治相关产品市场秩序。应该说,相关部门在这一领域内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但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特别是提高取证、执法的专业性,保持打假宣传的热度,让一些披着养生乃至科学外衣的商业骗局,无处遁形、无空可钻。
其次,人们既要有健康意识,更要有健康知识。面对群众的健康需求,应大力推广和普及正确的生活观、养生观、健康观,遵循权威指导,通过多种渠道宣传经受得住考证的养生知识。这是需要持续努力的知识地带和科普领域,要注重知识的准确性,同时注重运用接地气的方式、朴实的语言,让群众信得过、用得好进而传播开来。加强市场监管与提高健康素养需要双管齐下、互相配合,以此提升人们的知识储备、科学素养和甄别能力,这也是提高社会综合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方面。
最后,消费者也应保持理智、擦亮眼睛,多一些质疑、少一些盲信,避免掉入虚假宣传陷阱。
其实,饮用水的功能只是补充体内水分。那在日常生活怎么选择水、什么时候喝水、到底喝多少水?
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大学公共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主任马冠生
首先,要掌握喝水的时机,不要等到口渴的时候再喝水,应该主动喝水,采用少量多次的饮水方式。从循证证据来看,首选白水。白水不是特指白开水,包装饮用水像矿泉水,也可以酌情选用,不建议经常饮用纯净水。同时提醒大家,不喝或者少喝含糖饮料。
健康养生
是现代人追求的良好生活方式
不能也不应成为个别人的牟利陷阱
对养生乱象说不
用监管捍卫诚信
用科学粉碎谣言
持续发展有序健康的养生服务
才能更好满足群众
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让人们真健康、真幸福
来源|央视新闻、光明网、人民日报、央视网、正观新闻、云南网、北京晚报、中国经济网、上观新闻、极目新闻、中国青年报
编辑|杨虹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如遇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转载请注明来源“农视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