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个记者节|河南暴雨中的“搭车记”:被温暖的十天和那个素昧平生的新乡姑娘
在第22个记者节,我想致敬在河南遇到的那些可爱的人——那个十天,我一直被他们温暖着。
▲吴阳
红星新闻记者丨吴阳
实习编辑丨向财霞
我虽然不是郑州人,但作为一名河南人,我与这座城市很有渊源。
我在郑州生活过,也有许多朋友在这里,以至于郑州的许多街角、岔路我都很熟悉。7月20日下午,当暴雨在这座城市倾盆倾盆而泻,无论是朋友圈还是微信群,我都无法绕过这场灾难而去关注别的事情。
当我看到郑州的降雨量数据,和几段洪水冲走行人、涌进地铁的视频,我决定我必须去郑州一趟。与此同时,我的几位同事,也开始计划用最快的方式,从成都赶往郑州。(郑州全市受灾人口3.6万人,已统筹救援队伍305支,紧急转移近20万人)
▲河南郑州大暴雨,市区车辆涉水前行。图据视觉中国
因为担心交通随时中断,我买了7月21日最早的高铁票。事实证明我是对的,我登车离开后,北京到郑州的高铁就开始大范围延误、取消或者甩站。
列车走走停停,抵达郑州时已是中午12点。我和一同抵达的几位记者决定首先去郑大一附院。这家亚洲最大的医院正在被洪水围困,数万名医患人员正在转移。
到达这家医院变得异常困难。
▲被暴雨“洗劫”的河南,交通变得非常困难。图为良相泄洪区边缘,两位同事试图搭车。
走出郑州东站,附近的马路上,许多被水泡过的车正横七竖八地瘫着。路面上有许多淤泥。城市的公共交通已经瘫痪,打车软件更打不到车。郑州东站到一附院有20公里的路程,我和几位同行本来试图骑共享单车前往,但火车站广场有许多滞留旅客,寥寥几辆共享单车也都有了临时主人。
我们就在马路上向过往的车辆招手。一位开着轿车的年轻人听说我们是记者,愿意免费载我们一段。我们提出“愿意支付报酬”。他说,郑州现在的交通状况很差,很多道路还没有通行,到处堵车。如果到了堵车的地方无法通行,就把我们放下。我们乘他的车走了几公里,就不得不下车。他最终没有收我们的钱。
依然需要继续搭车。一辆装饰豪华的商务车停下。后座上的中年男子听说我们是记者来报道灾情,同意让司机送我们去医院。一路上,由于许多道路无法通行,司机不得不一直绕路。这位中年男人不断为我们介绍郑州的各种情况。他甚至因为与我们不顺路而提前下车。他下车以后,司机才告诉我们,这位男子是他的老板,是一家医药企业的董事长。
▲我们搭上药企老板的商务车。
7月21日晚上,几位从成都出发的同事到达郑州。强降雨从郑州转移到新乡。郑州的降雨纪录在新乡被打破。
我和两位同事立刻前往降雨量更大的新乡。
新乡最严重的灾区在卫辉和辉县。我们租的汽车只能开到卫辉城郊,再往城里去积水就要超过车辆的涉水深度。
下车后,我们先是搭上了许昌消防队的卡车,然后又搭上了卫辉一家面粉厂的卡车。得知解放军和民间救援队正在马厂村用冲锋舟转移周边三个村被洪水围困的村民,我们准备前往马厂村。这段路程中,我们又搭了铲车、村民私家车和往河堤上拉石料的大卡车,辗转前往。令我格外感动的是,这里的人们听说我们是记者,都愿意提供慷慨的帮助。
▲挤进铲车师傅的驾驶室。
一位村民开着私家车拉我们走了十多公里,但不愿意收我们一分钱。我提出留一盒烟作为报答,也被拒绝。在一个村子里,我们向两位19岁的女孩子打听解放军车队的去向。得知我们是记者,在找解放军,其中一位女孩还给男朋友打电话问,愿不愿意开车送我们。
到达马厂村后,我们与解放军某集团军取得了联系。那天的采访,集团军的宣传干事们提供了许多帮助。在马厂村的大堤上,我们还偶遇了河南省省长王凯。(直击河南新乡防汛保卫战:铁锹拍出救援码头,冲锋舟接力救援3000被困村民)
从堤坝返回市区,这一次,我们搭上的是当地一家快递公司支援灾区的货车。摇晃的车厢里,挤满了被转移的村民。我和他们聊了很多。
回到新乡市区的酒店已经是晚上10点。电梯里一个年轻女孩听到我和同事聊天,问我们:“你们是记者吗?你们有车吗?需要的话,我可以把车借给你。”一时间,我和同事感动不已,忙说:“谢谢你,不需要了。”这个时候我再抬头看她,我才发现,她很好看。后来,这个素昧平生的新乡姑娘时常浮现在我眼前。
我和同事们在河南抗洪一线待了10天时间。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去了鹤壁的泄洪区,去了卫辉的安置点和敬老院的转移现场。(红星深度|撤离卫辉:被洪水围困的7天,水上“孤城”的接力救援)这一路,有许多当地人为我们提供帮助。
当地的老乡总说:“感谢你们记者对灾情的关注。”其实,我们也被他们温暖着。
这些可爱的人们令人难忘。在第22个记者节到来之际,我想要致敬他们。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