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起一代人的记忆!致敬“三线建设” 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首演

时间 • 2025-11-03 07:30:29
三线
话剧
德阳

“三线建设”,这是一个曾经有着强烈时代烙印的名词。20世纪60年代,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四川德阳轰轰烈烈地展开。数万名怀揣“工业报国”理想的专业科技人员和工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从此,他们成为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人生与德阳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和国工业建设融为一体,用热血、青春甚至生命书写了属于中国的工业传奇,也留下“三线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6月11日,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在国家话剧院首演。该剧由中共德阳市委、德阳市人民政府出品,剧中融入具备四川地域文化特色的号子、俚语、歌谣等,以“诗意”戏剧讲“三线”往事,唤起一代人的记忆。

首演——

故事跨度60年

刻画了第一代“三线人”群像

6月11日晚,以“三线建设”为主题的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在国家话剧院首演。随着幕布拉开,灯光亮起,一场生动曲折、扣人心弦的话剧表演展现在观众眼前。

▲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首演现场。

台上,精致的舞美与演员们的深情刻画,还原了跨越半个多世纪的“三线”建设者们的奋斗故事和德阳工业的发展历程。

随着剧情的深入,一个个有血有肉、真实接地气的人物形象逐一展现,一代人的芳华重新被点燃。两个小时的精彩演出给观众带来不一样的感动,现场掌声不断。

▲《大国重器·月上东山》剧照。

“这场话剧让我对‘三线建设’有了新的了解和认识,这群‘三线’建设者奉献青春、热血为国作贡献的精神,很值得我们年轻人学习。”北京女孩杨立冬观看话剧后这样说道。

专门前往现场观看话剧的德阳小伙子文小山说,被剧中演员以厂为家的主人翁精神所感动,“我将继续发扬‘三线’建设者无私奉献的精神,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

“三线建设”,是一个烙印着时代痕迹的名词。1958年,中国西南小县城德阳被规划建设国家重装基地。这座当年人口仅4万人的小县城,由此被赋予伟大的历史使命。

20世纪60年代,声势浩大的“三线建设”在德阳轰轰烈烈地展开。数万名怀揣“工业报国”理想的专业科技人员和工人,从五湖四海汇聚到这里。从此,他们成为德阳第一代“三线人”,人生与德阳血脉相连,命运与共和国工业建设融为一体。一代“三线人”用自己的热血、青春甚至生命书写了属于中国的工业传奇。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留下“三线精神”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

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故事跨度达60年,刻画了秦汉川、杜仲、罗旺年、姚兰、常江、周百里为代表的第一代“三线人”的群像。他们响应党的号召,放弃大城市的优越条件,以“三线人”身份来到偏远的大西南。这些可爱可敬的“三线人”终其一生,用青春和热血郑重践行了当初他们的誓言。

宗平、龚丽君、王欣雨、金汉、朱晓鹏等中国国家话剧院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著名演员,在剧中扮演主要角色。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国家一级编剧吴彤担任剧本创作,著名导演顾威与青年导演王翼共同执导。

接地气——

走访多家工厂采风

融入大量工业与川味元素

话剧创作之初,编剧吴彤、导演王翼等主创人员就曾赴德阳采风。

该话剧是一部工业题材剧,主创们在采风过程中分别走访了位于德阳的东方汽轮机厂、东方电机厂、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等企业,获取了大量一手资料,并从中汲取大量有代表性的元素融入到话剧表现中。

王翼导演表示,令他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发生在东方汽轮机厂的我国首台“三十万千瓦汽轮机”研发的故事。这项工程填补了国家电站设备一项重大空白,不但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也具有浓重的戏剧色彩,值得在剧中加以渲染并表现。

顾威导演对“三线建设”这个题材非常肯定,“那么多人抛家舍业、付出青春汗水甚至流血牺牲,从全国各地去往‘三线’,才带来了‘三线’现在的繁荣,这是值得大力宣扬的精神。搞文艺的人不能只看到浮华、浮躁、能够现得利的东西,而是要热情拥抱好的题材。”

为了体现故事的地域特色和行业特色,话剧中还大量融入了工业元素和川味元素:开阔的车间、巨大的机器、老式的厂房;四川籍演员在排练时对台词进行“二次加工”,将普通话“翻译”成“川普”;为烘托过年气氛加入了川剧特色的鼓点等。注重艺术创作结合“诗意”的戏剧精神。

据了解,话剧《大国重器·月上东山》于6月11日、12日在国家话剧院上演,之后将赴四川成都与德阳进行巡演。

红星新闻记者王明平

编辑彭疆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