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座谈会上,成都市政协委员们“抢麦”提问,献策城市发展

时间 • 2025-11-21 00:13:41
成都市
产业

“成都市急需加强培养碳中和复合型人才,特别碳金融、碳法治等复合人才”“目前成都一些高架桥、地铁站缺乏下行电梯,给残疾人乘车造成不便,能否在在适老化、适小化、适残化上面再深一层?”“今年成都怎样继续深入实施民营企业纾困解难专项行动?”……

这是1月24日上午,成都市政协十五届五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协商建言座谈会的现场。作为每年“两会”的一项重要活动,这场会一直以热烈、实在、犀利见称,今年也不例外。成都市政府领导与来自24个界别的政协委员代表们共聚一堂,面对面听取委员小组代表对《政府工作报告》和政府工作的意见建议。

话筒在一个个政协委员手中传递,委员们直言不讳,一条条的建议“干货”满满,市政府领导则态度诚恳、有问必答。在短短的三个小时内,24个委员小组带来近百条小组建议,公园城市、“双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圈强链、数字经济、城市更新、“一老一小”等均是高频词,既有关注国家战略、全省全局的深入思考,也有“接地气”、着眼身边的细微观察,委员们踊跃献策,为城市发展递上“金点子”,市领导现场作答,回应问题,采纳建议。

关键词:公园城市

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公共艺术发展,为公园城市建设提量赋能

“在城市微更新中群众参与度不够广泛,存在对项目文化内涵、美观度、功能性、实用性评价不高等问题,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杜绝’千街一面’的状况,提高城市美誉度、群众满意度?”市政协委员、四川方所、方庭文化创意有限公司总经理徐敏在会议现场抛出了这个问题。

成都市相关领导现场作答,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先自治,后诊治”。

事实上,早在2021年11月,成都就被列为全国首批城市更新的试点城市,如何深化全国首批试点,全力打造公园城市示范区?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香颂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长巫平丽建议,在城市更新中加强公共艺术发展,为公园城市建设提量赋能,“让艺术介入社区,以15分钟生活圈为载体,通过艺术装置、雕塑、空间陈列等,让15分钟生活圈的人、建筑、环境更加融合,打造我们的第三空间。”

关键词:“双城”

以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走廊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是座谈会现场的热词,围绕“如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走深走实”这一主题,不少政协委员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外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袁昕建议,搭建成渝地区企业合作交流平台,促进成渝地区的国企、民企、外企的合作交流,扩大市场规模,“在成渝经济合作当中,以‘一盘棋’思维用好外商,通过成渝外商制造业产业链配套建设及成渝产业链之间跨界合作等方面,来促进成渝双向交流合作。”

而成都市政协委员、崇州市副市长李明则建议,以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为突破口,推动成都与重庆共建电子信息产业协同走廊,共建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共享成渝综合性技术科学中心。

除了产业链之间的合作,成都市政协委员,北京(中伦)成都律师事务所合伙人曹承磊看来,唱好“双城记”,两地不但应当重视产业、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合作,更应激发巴蜀文化在两地人民心中的共鸣,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注入强大的精神凝聚力。

关键词:“双碳”

加快培养“碳金融”和“碳法治”领域复合人才

以碳达峰、碳中和引领城市绿色低碳发展,需要科技支撑、人才保障,复合型、创新型专业人才从哪来?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数字医健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林宇航提出,要加快培养碳中和复合型人才,尤其是“碳金融”和“碳法治”领域的复合人才。他建议,成都高校能借鉴长三角地区高校碳中和专业培育做法,主动探索“校外实训课堂”,走进低碳教学实践基地或绿色能源产业园区,走进新能源、绿色低碳类头部企业,进行实地教学;加大力度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研发绿色低碳领域关键核心技术,并将其作为重要实训平台和载体提高本地碳中和储备人才实战能力。

在优化交通结构方面,成都市政协委员、崇州市政协主席彭钚铀则认为,要打通新能源汽车消费最后一公里,加快推进充电桩进小区、进楼。“目前,我市还不同程度存在小区安装充电桩难的现象。”彭钚铀认为,这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汽车普及,以及绿色汽车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对此,他建议尽快加以研究解决,提高新能源汽车占比。“我们建议,在推动绿色低碳产业转型上,要聚焦优势产业,加快培育孵化龙头企业。”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智慧计算机辅助技术研究院院长刘卫兵说。

▲成都新能源公交

关键词:建圈强链

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具有比较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集群

在今年成都市“两会”期间,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中企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皮建军最关注的一个关键词是“建圈强链”。“成都市在推行此项工作中,怎样激发广大中小企业的创新积极性,以及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成功率?”

他的这一提问也在现场找到了答案。成都市相关领导表示,希望中小微企业要趁势而上,积极加入和融入产业圈、产业链,跟上城市发展的这一波新浪潮,而成都下一步也将从体制机制上入手来调动科研创新人才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和动力,从全生命周期的金融体系上破解国有企业市场化操作的瓶颈。

做强产业支撑,提升城市动能。成都市政协委员、青羊区政协主席陈赋提出,要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打造一批具有比较竞争优势、“根植性”和国际竞争力强的重点产业集群。“比如青羊区,将航空产业作为区域新旧动能转换的‘加速器’。要着力在开拓产业新载体、新空间的同时,持续建强航空产业‘带动力’,推动都市工业转型升级。”

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知音元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潘冬梅建议,要大力推进成都乡村振兴领域建圈强链。具体来讲,要引导企业回到乡村、扎根乡村,构建完整且闭环的现代乡村产业体系,“还要充分发挥各区(市)县、各级乡村振兴类国有企业的引领作用,建立联动机制,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做大做强,助力实现共同富裕。”

关键词:“一老一小”

深化适老化、适小化、适残化,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

聚焦“一老一小”和特殊群体,不少政协委员提出了建议。比如,成都市政协委员、成都市树德实验中学校长易永伦从“双减”的角度提出建议,“建议建立多部门联合推进家庭教育的长效机制,整合资源推进家庭教育,以此促进《家庭教育法》落地,并切实落实双减,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同时,易永伦还建议要建立医教联盟,关注并参与学校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确保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成都要系统化、精细化地推动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市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成都市政协委员、新华社四川分社总编室副主编叶含勇则从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角度建议成都要在适老化、适小化、适残化上面再深一层,系统化、精细化推进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将无障碍环境建设纳入到“智慧蓉城”的应用场景研发,将无障碍环境维护纳入城市网格化管理,为包括“一老一小”在内的全体市民安全出行、获得公共服务等民生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支持。

此外,成都市政协委员、四川省红十字基金会秘书长陈燕建议,重视公益慈善事业发展,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公益慈善联动机制。“比如,建立公益慈善’供给方’资源信息库,记录企业和个人的社会贡献值,从机制上逐步建立健全公益慈善的社会基础,构建人人向善、人人行善的‘善循环’生命共同体。”

红星新闻记者李彦琴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