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多地拉闸限电影响民生,警惕运动式“减碳”懒政

时间 • 2025-11-19 21:38:30
能耗
停电
目标
企业
要求

拉闸限电首保民生是基本原则。

近期,多地拉闸限电引起广泛关注。据媒体报道,从9月23日开始,东北多地发出限电公告,并出现了用电高峰时段拉闸限电的情况。沈阳、长春等地均执行了限电,沈阳部分街道因红绿灯断电引发了拥堵。

在吉林市,一家水务公司26日发出公告,表示将执行有关有序用电的精神,“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此种情况将持续到2022年3月份,停电、停水变为常态”。公告提及的“四不”,显然与“有序用电”相矛盾。这份夹杂着几分不满、几丝不安情绪的公告,27日一早就被撤下。

不止东北。这一轮限电,既有经济发达地区,也有相对不发达地区。在经济发达的广东,今年早已开始限电。在广东的部分城市,最严厉的,对工厂实施“开一停六”,即开工一天停电六天,违规将被处罚。

由于能源结构和季节原因,冬季电力紧张一直是常态。但出现今年这样的大面积拉闸限电,还是有一些客观因素。虽然清洁能源得到很大发展,但火电仍是绝对主力。2021年上半年,全国火力发电2.82万亿千瓦时,占比73%。年内,煤炭价格已涨了一倍多,导致火电厂普遍亏损严重,多地也承认火电厂“发电出力下降”。

上周,一位在某省最大火电厂当副厂长的朋友因出差到访,与笔者聊及电荒和碳中和影响。其透露,目前业内每度电亏损5分到1毛钱,仅今年最后三个月,执行生产任务都会亏损几亿、甚至十几亿元。火电企业生产积极性可想而知。再者,火电本身也面临减排的压力。技改减排也一直在进行,但动辄投入巨大,如果投入不足也成为减排的制约因素。

更为重要的背景,是各地要完成能耗双控目标考核。8月中旬,国家发改委发布《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对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做了测评。结果显示,9省区能耗强度不降反升,被列为一级预警地区;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为二级预警;11个省区市为三级预警。“能耗双控”指控制能源消耗强度(即单位GDP能耗)和控制能源消费总量。要完成年度双控目标,多地面临压力。

在此背景下,不少地方为完成考核而拉闸限电。有的地方因为被约谈,而连夜布置“统一安排”拉闸限电。

“能耗双控”虽是刚性要求,但并不必然导致大面积拉闸限电,根子还在执行层面。减排是大势所趋,“限电”是共同形势,但如何“减”却大有考究。一些地方限电一刀切,搞运动式“减碳”,是节能减排走偏了,也是不折不扣的懒政。

拉闸限电首保民生是基本原则。一刀切拉闸限电,不仅直接影响民众生活,还会影响到民生保供行业和相关企业,会带来连锁反应,使停电扩散至别的民生领域。对水厂停电,水厂制水供水就会受影响;对医院停电,手术和检查就会受到影响……不一而足。

无论什么原因,限电要做到“有序”,不是一纸公告就完了。它需要做出计划安排,留出心理预期和准备空间。如果真存在“不定期、不定时、无计划、无通知停电限电”这类行为,连“说停就停”都不算,搞“不说就停”的突然袭击,还会造成不小的安全隐患。

节能减排、双控考核,并非新事物新要求。前松后紧的突击式“减碳”,实质上是一种时间维度的运动式“减碳”。事实上,中央政治局日前召开会议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要求要统筹有序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尽快出台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

双碳目标是一段近40年的旅程,红绿灯已设置好,最终抵达的时间也定了。减排需要调节好节奏,体现刚性与灵活性的统一。抵达终点是刚性要求,中途用什么速度就是灵活性,而且速度要尽量体现出一定线性,急加速、急停都是不利的。

此轮较大面积拉闸限电,也表明一些地方一些部门需要有增强相互协调,对政策执行保持灵活度的必要。在高速发展中实现减碳没有先例,需要我们摸着石头过河,建立动态化的政策调整机制。如年度与年度之间可以调节,季度与季度之间可以调节,合理分配任务指标,就可避免每到最后一季度冲刺目标考核,从而出现较大面积拉闸限电的情形。否则,谁也不能保证今后不会循环往复。

“能耗双控”是刚性要求,其传递的导向,是产业绿化,倒逼转型。通过拉闸限电也可以传递导向,体现智慧。如部分省份对不同类型企业,如小企业、规上企业、科技企业、环保企业等采取不同的拉闸限电措施。一方面要减少碳排放总量,一方面要保障我们的正常工作生活。处理这对矛盾,考验治理智慧和治理能力,也考验各地绿色低碳发展的本领。

此轮较大面积拉闸限电,让不少人感受到了痛感。这也提醒我们,碳中和不是学术概念,它就是真真切切的生活,影响到每个家庭、每个人。绿色生活方式不应止于倡导层面,它应当成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节能生活,绿色出行,当人人如此,就会汇聚成巨大的能量。

红星新闻评论员文阳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