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击雨夜成都小区核酸检测现场:医务人员席地而睡,市民主动询问“有什么可以帮忙”
淅淅沥沥的秋雨终于停了。此刻已是11月5日凌晨2点10分,成都市成华区明信鹭湾小区的核酸检测点,只剩下零星的居民陆续前来。1个多小时,该小区的核酸检测基本告一段落。
快速、有序背后,是一幕幕暖心的细节——
在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副院长夏晓芹手机里,存储着“休息”时刻的照片:裹着白大褂的医护人员在纸板上席地而睡,有人盖着同事的薄外套……
有医务人员还记得,穿着睡衣的市民在检测完后找来主动表示,自己也是医院护士,是否需要自己帮忙……
这一夜,很多医护人员只睡了不到1个小时。截至11月5日中午11:30左右,该核酸检测点位已经检测了5320人。
▲夜深了,医务人员席地而睡
『邻里互助』
热心邻居实时播报,有序检测人均不到1分钟
5日凌晨零点30分前后,成都市成华区明信鹭湾小区业主群里发出通知,让大家做好准备下楼做核酸检测。
凌晨1点20分左右,红星新闻记者在现场看到,三张桌子后面已经分别排了二三十人。现场工作人员表示,三桌子分别对应小区三个楼栋,大家根据自己所在的楼栋依次排队。随后排队的居民以十个人为一组,开始进行核酸检测。
“刚开始准备会比较费时间,包括根据现场情况设计人流线路等。”现场一位医务人员指着分流的锥形桶拉起的分隔带说,居民从左边进,测完后从右边出,进出都不会重合。
同时,为了让有老人小孩的邻居缩短等待时间,已经在排队的业主在群里实时播报:“现在人还比较多,大家暂时不用下楼。”居民排到后,出示健康码给工作人员扫一下即可完成登记,然后完成采样即可。提前准备好健康码,整个过程只需几十秒就能完成。
凌晨1点35分,排队的人少了,热心人又在群里播报:“大家可以下楼啦!”
现场医务人员表示,只要人来得快,秩序好,很快就能测完。十人一组混检、按楼栋排队,都是之前总结出的经验。按楼栋排主要是为了最简单便捷地分流,避免人较多时,队伍排得太长。十人一组混检,既是为了提高后期筛查效率,也便于维持现场秩序。
凌晨2点10分左右,现场就陆陆续续只剩零星前来检测的居民。据现场医务人员初步统计,一个小时左右,现场5个检测小组一共检测了大约400人,人均耗时不到一分钟。
『互相理解』
完成检测后,有人问“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
参与成华区明信鹭湾小区点位通宵检测的,是成华区第六人民医院和成华区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从4日晚上九、十点过开始准备,到5日中午,成都市成华区明信鹭湾小区检测点位的核酸检测工作一直没有断过。
凌晨3点左右,有的检测台前已经没有居民了。有的医务人物站起来就地跳了几下,舒缓疲劳,轮换下的医务人员则坐到路边的花坛上,蜷缩着进行短暂休息。
“已经连续熬了好几天了,白天还要值班。”一位医务人员表示,目前整个卫健系统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投入到了一线,包括转运密接等人员的车辆也是人停车不停,大家轮换着上。
“有什么我可以帮忙的吗?”一位穿着睡衣的市民在自己检测完后主动找到了现场的医务人员表示,她是四川省肿瘤医院的护士,有需要她可以进入现场帮忙。
“大家赶紧下来按照楼栋排队,速度很快,几下就做了,现在下面基本空了。已经测过的邻居麻烦请在门上贴一张纸写上已经测了,这样等会工作人员敲门的时候,就不会再打扰大家了。”夜深了,业主群里传来公告。
“快回家养嗓子了。”有人在群里@了一位主动为大家张罗的业主。当天晚上除了孩子哭声,听到最多就是她的喊话声。当等待队伍一点点缩短直到没有,她紧了紧衣服领口,不声不响地和另外两位女士一起回家了。
『工作和家人』
手麻了、脚肿了,他们裹着白大褂席地而睡
龙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副主任雷高霞告诉红星新闻记者,他们每半小时就要在工作群里上报一次数据。截至5日中午11点半左右,该点位已经检测了5320人。
5日上午人少的时候,雷高霞靠墙用两个凳子搭了个简易床,身子斜靠在椅背上,双腿打直放在凳子上。刚休息了没几分钟,电话来了,她又站起来去忙了。“不是想睡觉,是脚肿了,痛得厉害,放平稍微舒服点。”雷高霞拉起裤腿,手指轻轻一按,就是一个小坑。放下裤腿,跺跺脚,雷高霞指了指正在进行采样的医护人员说,她这点不算什么,他们更辛苦。
在小区进行检测只是他们的工作之一,此外,还有流调、转运、上门为居家隔离人员做核酸检测等,“现在全区的医务人员都动员起来了,有的医务人员已经熬了一两个通宵了。”
“老公问了一句是不是在忙,我回了一句‘嗯’,就没有了。”4日刚回家屁股还没坐热的雷高霞就又出发来检测点位了,太忙了没空想也没空回,“这些医务人员大多都在三十岁左右,基本都是上有老下有小”。
夏晓芹的声音有些嘶哑。她翻开了手机里的照片,里面是自己的同事们。他们裹着白大褂就睡在墙边的纸板上。“每个人差不多能休息一个多小时,但大部分能睡一个小时就很不错了。昨晚现场的一件矿泉水,直到今早,基本没有动过。而早上的早饭也有部分没动过。太累了不想吃,吃不下。”她说。
夏晓芹已经两天没回家,她的丈夫也是医务人员,也已经三四天没回过家了。“孩子住校。”夏晓芹一句带过。从4日晚到5日上午,她已经换过三个充电宝了,“没电了就又去借,没注意花了多少钱”。
5日上午12点40分左右,小区业主群出现了一张居民偷拍医务人员吃饭的照片,照片里一位坐在凳子上的医务人员靠在石柱上正在打开装食物的塑料袋。
群里,点赞声不断响起:“是啃馒头吗?太辛苦了!”“谢谢你们!”
红星新闻记者林聪摄影记者王效部分图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