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未完待续|处在历史性十字路口的中美关系,气候与疫情是当下重点
2021年即将过去,在新冠疫情和气候变化等全球性危机之下,世界格局正面临重大调整和深刻重构,而作为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的中美关系,站在了历史性的十字路口。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是两国必须回答好的世纪之问。
对于中美关系未来的走向,国际问题专家接受红星新闻采访时表示,当下的中美关系某种程度上关系着世界的安全,鉴于拜登政府仍延续着特朗普政府的立场,未来两国关系将维持“斗而不破”的状态。而在单边主义回潮的趋势下,气候问题将是下一轮全球化的主要舞台。
未来中美关系将持续“斗而不破”
四川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李昊告诉红星新闻,2008年美国时任总统奥巴马在中美合作应对世界金融危机这一大背景下,提出了“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而时至今日,目前的中美关系早已超越那一时期,“当下的中美双边关系不仅决定着世界的发展,而且在某种程度上也关系着世界的安全。”
↑资料图。中美能否处理好彼此的关系攸关世界前途命运。图据视觉中国
对于当前的中美关系,李昊认为“正在向大家都不愿意看到的方向滑坡”。他指出,拜登政府上台以来,并没有对中美关系进行改善,但相对于特朗普政府来说,也并没有加重恶化。
在特朗普执政中后期,美方对中美关系采取了极端不负责任的做法,比如对待两岸关系的态度;试图让两国实现战略脱钩;发动广日持久的贸易战;甚至发生了关闭使领馆的严重的事件。李昊认为,拜登政府继承了特朗普政府的趋势和立场,但也采取了降低调门“优化”策略,“这导致了过去一年中美关系保持低位运行,但相较于特朗普政府的中后期,并没有加剧。”
国务院参事、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王辉耀也表示,虽然大体上看来,拜登上台后做出了一些缓和两国关系的举动,但总体来说,他仍然延续着特朗普政府的作风,未来中美两国的关系将维持着“斗而不破”。
↑资料图。2021年4月24日,纪念中美“乒乓外交”50周年活动在北京举行。图为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通过视频致辞。图据视觉中国
“可以说中美关系当前处在历史性十字路口。”两国之间未来如何发展,李昊认为,拜登政府的对华策略是所谓的“3C政策”,即竞争、合作和冲突(Compete,Collaborate,Confront)。“因此未来中美关系可能受制于激烈的竞争与必要的合作,但最重要的是避免直接的对抗和冲突,同时需要重新构建中美关系的基础。”
李昊告诉红星新闻记者:“有人形容中美关系是‘最好的时代已经过去,最坏的时代还未到来’,我认为这种说法虽然有一定道理,但过于悲观了,未来中美关系还有塑造的空间。”
气候问题将是下一轮全球化主要舞台
2021年被一些学者冠以“气候年”的称号,气候问题受到高度关注。今年4月,中美两国共同发布了《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在中美关系全面遇冷的大环境下,这份联合声明的发布,有着怎样的意义?
↑资料图。2021年11月13日,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解振华(右)与美国总统气候问题特使克里在英国格拉斯哥COP26联合国气候变化会议现场。
李昊表示,首先,“这份联合声明实际上也反映了中美在全球议题上开展合作的紧迫性、重要性以及可行性,同时也反映出全球气候危机确实是异常的严峻和紧迫。”中美两国作为全球化最主要的两个参与者和塑造者,只有中美开展气候合作,人类才能携手共同应对气候危机。
其次,这说明气候问题已经深刻融入到了中美两国的发展模式当中,“事实上从奥巴马执政以来,美国已经在用环保和新能源引领经济结构的转型。”李昊说,虽然中间经历了特朗普时期的倒退,但总体而言,气候政策已经重塑了美国的经济、生活,产业结构,以及社会观点认知。而中国作为《巴黎协定》最重要的签署国,近年来也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参与了全球气候治理。
“这一举动一方面说明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之下承担国际责任;另一方面也说明绿色环保成为了中国新发展理念的内在要求。”李昊说。
↑“2060年碳中和”路线图图据新华社
不过,李昊同时表示,虽然中美双方就气候问题表达了合作的愿景,但气候问题不能变成国际政治的工具,“美国在气候问题上有过反复,特朗普政府时期,美国就退出了《巴黎协定》,那么未来有没有可能因为国内政治变化,再次退出气候协定呢?这是全球都很担心的问题。”
王辉耀也认为,《中美应对气候危机联合声明》背后有非常重要的意味,这意味着中美两国的共同点在于,作为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承担着巨大的责任,两国必须采取合作,否则全世界都会受到重大的影响。
李昊提出,受疫情的影响,已经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的全球化目前正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实际上共同应对气候危机,以更健康环保的方式谋求发展,才是未来全球化的出路。”李昊认为,未来全球各国都需要根据气候共识来共担国际责任,共建国际机制,优化各自的发展目标,在此过程中或许能够找到新的全球化方向。“可以说,气候问题将是下一轮全球化的主要舞台。”
生命大于利益才是全球抗疫出路
谈到疫情下的全球格局以及人类应当如何更好地抗击疫情时,李昊认为,目前全球格局正在面临大变局,“百年一遇的大疫情,跟百年未有的大变局相互叠加,这是本次全球疫情的特殊背景。”李昊分析,本已经高度一体化的世界因为各种因素,正在走向碎片化,单边主义回潮的势头也在加剧。
回溯历史上人类与瘟疫抗争一路走来的进程,“不难发现,近代以来人类在防疫领域的重大进步,其实主要体现在意识到了国际合作倡议的重要性。”李昊说,早在1851年,国际社会就召开了第一次的国际卫生大会,共同面对鼠疫、霍乱以及黄热病在全球传播的防控问题。
“即使在冷战时期,东西方的也曾经在疫情防控、疾控领域实现过更大的合作和突破。”因此,“合作抗疫才是人类战胜疫情的唯一方法。”李昊说。
在走向碎片化道路上的全球格局下,未来合作抗疫的道路应该如何来建立?
↑资料图。2021年2月,一位接种中国科兴新冠疫苗的墨西哥老人卡门完成接种后手持中西双语的祝福语。图据新华社
李昊认为,首先,全球所有国家一定要坚持人道主义的最高原则,以及生命大于利益。“人道主义胜于国际政治的基本原则,也是我们中方所坚持的。”
其次,加强国际合作。“很显然,国际合作是应对全球疫情的唯一的,也是根本的方法。”李昊说,在此基础之上,还应当注意技术的共享,“目前疫情新的变化不是哪国家的技术可以单独应对的,全球在技术层面需要加强合作,这也是世卫组织积极推动的。”
他同时表示,疫情防控中的公正性问题,尤其是疫苗分配的公正性,需要全球合作加以解决,在此领域要减少政治方面,尤其是地缘政治的影响。
在全球公共卫生抗疫方面,中国承诺两年内将提供20亿美元国际援助;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0月26日举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已经向106个国家和4个国际组织提供了超过15亿剂疫苗。而在11月的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将再向非方提供10亿剂疫苗,其中6亿剂为无偿援助,4亿剂以中方企业与有关非洲国家联合生产等方式提供。
王辉耀对红星新闻记者说,从中国的这些举动能看出,在疫情防控和疫苗供给方面,中国已经走在了发达国家的前面,“这是中国对国际做出巨大的贡献。”
红星新闻记者沈杏怡
编辑张寻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