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行扶贫标准低于世界标准?国家乡村振兴局这样回应
4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召开新闻发布会,发表《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其中,白皮书附录里公布了中国扶贫标准的变化和调整。发布会上,针对有媒体提问中国现行扶贫标准是否低于世界标准的问题,国家乡村振兴局副局长洪天云回应称,根据国家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需求来确定国家标准,是中国实施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扶贫以来一贯的、一直的做法。
总体来看,中国现行“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高于世界银行的极端贫困标准,也高于2015年联合国确定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确定的绝对贫困线,体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
洪天云介绍,中国第一次制定扶贫标准是1986年,标准是206元,对应的贫困人口是1.25亿人,主要是解决温饱问题。第二次是2001年制定国家第一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提高标准到865元,对应贫困人口是9422.8万人。第三次是2011年制定国家第二个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再一次提高标准到2300元,2300元是按照2010年的不变价,对应贫困人口是1.22亿人。脱贫攻坚以来,中国贫困人口识别和退出,都是以户为单位,衡量标准是“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识别标准、脱贫标准就是“一二三”。
洪天云还表示,“一收入”是年人均纯收入稳定超过现行国家扶贫标准,也就是2300元,到2020年现价约4000元。“两不愁三保障”是稳定实现不愁吃、不愁穿和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住房安全有保障。在具体落实过程中,还包括饮水安全有保障。中国贫困人口退出的标准是一个综合性的多维标准,不仅仅是收入,还考量了贫困人口生存权、发展权的实现。据统计,2020年底中国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达到了10740元,远远超过国际极端贫困标准。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实习生漆雪梅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