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国际诗歌周丨安然:诗歌的力量是微弱的,又是强大的
12月10日上午,第四届成都国际诗歌周分活动“疫情以来的人类世界与诗歌表达”主题讨论活动在成都新华宾馆举行。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吉狄马加,四川省作协副主席、成都市文联主席梁平,《中国艺术报》总编辑康伟,鲁奖获得者阎安、林雪,以及哥伦比亚诗人李戈、美国诗人小易等国内外杰出诗人参与了交流。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花城出版社编辑安然表示,作为一种独特艺术形式的新诗已走过百年。1998年,我国遭遇特大洪灾,《诗刊》开辟专栏,刊登了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奋力抗洪的诗歌作品;2003年,“非典”肆虐全国,《诗刊》同样表明了态度,刊登了大量诗歌作品;2008年雪灾,国内诸多优秀的诗人再次赞颂救灾中的人物和事迹,鼓舞了全国人民战胜灾害的决心。在突发公共事件面前,李瑛、雷抒雁、柏华、梁平等著名诗人也表现出了一个诗人的担当。
诗人要用文字记录当下,在死亡面前,诗人可以沉默不语,但在灾难面前,诗人要尽其所能书写有温度、有力量的作品。在2020年的新冠肺炎面前,医生救死扶伤,护士不分昼夜……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纷纷赶至武汉支援。在这样的情况下下,诗歌的力量既是微弱的,又是强大的。
安然
安然用不同的疫情诗歌举例。于坚在《逝者如斯夫》中写道:“二月的实验室在哭泣/二月的救护车上开着悲伤之花/这死亡太无耻太专横太霸道/春天日夜哼着老掉牙的曲子驱赶世界”;王跃文的《假如我还能活下去》:“此时此刻/任何抒情都不恰当/我能想到的恩人/是种棉花的农民/织纱布、制口罩的工人/送口罩到家门口的快递小哥/是那些也正戴着口罩/穿着防护服/站在病床前不眠不休/与死神搏斗的人”;蓝蓝的《庚子年初》:“庚子年初/写满泪水,萧条,焦灼/写满窒息,恐惧,黑暗,冷/还有/菊头蝠啄过的伤痕”。“国内诸多的诗人都对庚子疫情表明了态度和观点。除此之外,《人民文学》《长江文艺》《草原》《草堂》《长江文艺》等刊物特设疫情诗专栏,发表了大量优秀的疫情诗。”安然说,在灾难面前,诗人的表现总是积极的。诗人不是医生、护士,无法在前线救死扶伤,但诗人的独特技能是用短小精悍的语言记录当下,构成精神的力量。
红星新闻记者邱峻峰曾琦
编辑李洁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