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绿色转型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这场论坛给出答案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21年年会9月7日至9日在北京召开。期间,年会主题论坛围绕“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城市低碳转型与社区绿色技术创新”展开。主题论坛分为碳中和目标下的绿色技术与绿色城镇化、数字化助力绿色技术推广与部署两个单元,围绕数字时代的可持续转型、碳中和背景下中国城镇化绿色再造、社区层面的绿色技术推广应用等展开讨论。
建设绿色城镇化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留给人类的30年转型窗口期还要面临哪些问题?来自中国和世界各国的权威专家给出中肯建议。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2021年年会
建设绿色城镇化如何避免“运动式”减碳?
国合会中方首席顾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刘世锦在开幕致辞中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绿色技术对中国绿色转型意义重大。绿色转型需要“先立后破”,需要一套新的绿色技术体系去取代灰色、褐色技术,同时实现高附加值、低碳或零碳、低成本的绿色技术创新,这本质上是一场技术革命。避免“运动式”减碳,未来的工作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推动技术进步,在绿色技术的研发推广上下功。二是要正确理解绿色转型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充分意识到绿色技术研发推广将成为今后中国经济最重要的增长动能之一。三是要重视社区作为城市基础单元在绿色城镇化和绿色技术应用中的关键地位,关注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消费和绿色投资的带动作用。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原院长李晓江在介绍“重大绿色创新技术及实现机制”专题政策研究成果时指出,要实现碳中和目标,在社区层面,既要依靠绿色技术的创新、应用与集成,同时还必须实现绿色生活方式的转变。社区减碳行动要针对社区自身的碳排放特征,采取分阶段的“去碳”行动。2035年以前的重点是尽可能地降低峰值,2035年以后的目标是在保证社区层面美好生活的同时尽快降低能源需求,提高能源效率。
世界经济论坛气候行动负责人、全球公共产品中心副主任安东尼娅表示,城市“脱碳”需要在能源、交通、建筑、水管理、粮食、土地利用六个维度同时展开,需要以人为本的一体化城市综合规划设计。从战略部署的角度出发,建设净零排放的城市生态系统,需要从三方面努力:一是需要长期目标和顶层设计,既包括相关政策工具,也要集成技术解决方案。二是需要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发挥公共和私人部门合力,同时开展跨行业、跨地区的国际合作。三是需要定义明确的工作目标,以及规划清晰的实现路径。
国合会特邀顾问、中国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所所长张永生指出,面对中国绿色城镇化的主要任务:一是要将“双碳”目标作为绿色城镇化的重要抓手,推动城市有序率先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二是要将避免用传统工业时代的“旧思维”进行生态文明“新时代”的城市更新。三是要在生态文明思维下对城市进行重新定义,将城市群和县域绿色城镇化作为重点,同乡村振兴紧密结合。四是要避免用传统的“三农”概念和城市视角搞“乡村振兴”。五是要用全生命周期和多维度可持续视角重新思考城市基础设施和城市建筑的生态环境效应。
30年转型窗口期,需要正视哪些问题?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能源司司长埃姆泰拉指出,留给人类的转型窗口期还有30年,必须进一步加大科研力度,同时还需要政策、融资、财政、社会、规划等多方面支持。以能源行业为例,从生产端和消费端出发,价值链上下游的每个环节都可以运用数字技术来降低碳排放。但是尽管在技术上可行,在体制设计上,绿色技术的创新和推广还面临以下挑战:一是跨部门、跨领域的政策一致性和协调性有待提高。二是需要在供求两端同时推出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创新支持政策,比如投资支持政策和行业支持政策。三是需要正视数字鸿沟问题,让所有的国家都能够享受数字基础设施红利。四是要完善数据和数据系统的收集、管理和应用。
国合会委员、德国联邦环保署署长梅森纳指出,数字化浪潮的重要性不亚于气候变化,并将对全球可持续发展产生直接影响。德国联邦环保署正在开展三方面工作:一是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共同倡导全球数字环境可持续倡议(CODES),支持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数字化语境中的修订工作。二是与私人部门合作建设工业4.0平台,推动数字化工具在环境政策领域的应用。三是建立旨在提供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的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验室,实现能源、可持续发展、气候变化、数字信息技术智力资源的高效集成。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就绿色城镇化和数字规划建造技术提出四点建议:一是以新城建为抓手,统筹各项智能设备,增强碳减排的协同效应。二是立足城市信息模型(CIM)平台,实现能耗、碳排放管理与规建管一体化的紧密衔接,通过数字化仿真模拟与规划决策系统,支持规划设计、城市更新的碳计量与评估。三是立足城市体检,建立绿色城市建设的动态监测、评估机制。四是用数字化技术改造城市公共空间,更灵活管理公共区域能耗。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