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资源要素如何聚集?短板如何补齐?成都市人大代表谈“建圈强链”

时间 • 2025-10-31 16:36:20
产业
企业

“假设我要投资建设一家服装厂,我肯定会关注一个问题——周边有没有制造纽扣的厂家给我做产业配套?”

1月25日,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洋洋摩尔百货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举了上述例子,直指产业链。

实际上,在今年的成都市两会期间,产业“建圈强链”也是代表们热议的一大“关键词”。如何把产业“圈子”做大做优做强?资本、人才及生活配套等要素如何配齐?围绕这些问题,代表们纷纷给出建议。

▲春熙路-太古里商圈资料图

升级城市商圈

补齐产业链条上的资源要素

在成都市的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中,现代服务业是一大发力方向。黄志强以自己所在的服务业为例,分析成都中心城区的商圈打造逻辑。

“长期以来,在业内多项权威评比中,成都中心城区的一些商圈稳居全国前列。但是,和全球重要城市的顶级商圈相比,成都这些商圈在规模、细节、氛围、体验等方面存在差距,还有空间。”黄志强解释,也就是说,成都现代服务业的“圈子”还需要持续做大做优做强。

“光有经济规模也不行,城市商圈还需要优化升级。”黄志强建议。比如,中心城区的商圈其实还有一些闲置楼宇,需要引入新的经济业态,而人工智能或电商直播这类业态占地不大,还能够吸引很多年轻人到中心城区就业,在一定程度或可避免中心城区空心化。

产业发展,做大“圈子”很重要。黄志强提出,要有一个系统谋划,逐渐在“圈子”内形成一环扣一环的产业链,“做好每个产业都需要有一条链,在链条上把市场需求、资源要素等配齐”。

找到校企合作的契合点

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一些在蓉高校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校企合作早就不是新鲜事。就技术而言,在学术追求步伐驱动下,高校的实验室在基础研发方面往往强于企业。而从市场一线来看,企业往往对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更加敏感。

两者各有优势,如何互补?

“高校的实验室有很多研究成果,他们就像‘青苗’,如何促进其茁壮成长?毕竟,从基础研究到市场产品,其实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对此,高校和企业之间需要不断磨合,踩准合作的节奏。”成都市人大代表、成都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副院长裴瑾建议,“建圈强链”尤其要注重校企联动,寻找到彼此最契合的合作方式。

对产业“建圈强链”的谋划,2022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完善产业图谱,充分发挥链主企业、公共平台、中介机构、产业基金和领军人才引导带动作用。

对此,成都市人大代表、四川省创新创业促进会执行会长刘明建议,要发挥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在一个产业生态中,龙头企业做到了某个领域最大规模或最强实力,围绕产业圈和产业链打造,这类企业有能力去整合更多优质资源,布局一些创新性的项目,从而带动整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发展。”刘明说。

增强区域的均衡舒适性

吸引年轻人留下来

“建圈强链”,资金的助力也必不可少。“可以发挥资本撬动力量,通过产业资本、创投基金,招引产业链上的优质企业到成都落地发展,也要加强和沿海地区知名投资基金的沟通交流,借用他们的资源、经验、渠道,赋能成都本土产业。”刘明表示。

一方面要注重招引外地龙头企业,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对本地企业的培育。对此,成都市人大代表、茂业商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叶静建议,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细分领域,比如新能源、数字经济等领域的优质企业,一定要加大力度扶持。

比如,叶静通过调研发现,成都一些与城市安全领域相关的企业,技术和产品都过硬,市场应用也广泛,因此,在“智慧蓉城”建设中,可以为这类“专精特新”企业提供更多发展机遇

城市产业生态的打造离不开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更加人性化、更具性价比的生活配套往往更能吸引年轻人留下来。“成都的一些产业园区集聚了大量年轻上班族,建议打造一些均衡舒适的生活配套设施,丰富生活消费场景,降低年轻人的生活成本,这样更能体现城市的包容性。”叶静说。

对此,刘明也提到,政府部门要注重营商环境建设,在住房、教育、医疗等方面为优秀人才提供保障。

红星新闻记者叶燕宋嘉问

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