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才是70、80年代人记忆中的乡村

时间 • 2025-08-05 00:29:41
这些
曾经

阡陌的述说2021.3.18阡陌的述说2021.3.18

11:00未知来源

播放

年过花甲以后,老有一些朦胧的碎片记忆,在岁月深处回闪跳跃。忽远忽近,犹如天边飘来的一片云彩。

这就是故乡。

关于故乡,不可能有人不眷恋,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穿行于灯红酒绿,人潮涌动的繁华都市,还是在高楼大厦,富丽堂皇的豪苑小区;无论你是坐在政府机关办公室,还是漂泊在他乡的路上,曾经在这片土地上发生过的一切,说什么也不会忘却。从儿时呀呀学语到寒窗苦读的这段多年时光,从懵懵懂懂不喑世事到青涩少年,再到学校毕业后或务农或有了工作融入城市,故乡的风土人情,一草一木都刻划在脑海深处,虽说你走出好多年,把他乡逐渐变成了故乡,而对于这些记忆中的人和事,总感到历历在目,清晰可辨。

农忙季节来到了

大集体时,掏粪,送粪,掏茬,耕田,播种,收割,入场,碾打。那个时候是打日工,挣工分,“男十分,女八分,老汉娃娃老七分”是常态。包产到户后,一般人多地多的家庭就很难由自家单独完成,从春播到秋收邻里之间都是互相帮助,今天帮你家忙完了,明天再帮他家,家乡方言管这叫做“变工工”。春播、秋收都是农村中一年最忙、最累的农忙季节,当然得把家里最好吃的弄上餐桌,烧猪肉炖晒干的豆角,加点粉条、豆腐,油糕、馒头必需有,还要提前到供销社买两瓶酒、采购一些青椒、黄瓜等新鲜蔬菜,男人们都去田地里干活去了,女人提前回家做饭,一般有一两桌左右,忙前忙后,虽然辛苦些,但是也乐在其中。

那时,像我一样大的孩子们趁大人们不注意就溜到队里的柿子地里偷偷摘几颗包在衣襟里拔腿就跑,这种由农民自己种的柿子,不上化肥、不洒农药,用现在的话说就是“无污染,无公害”,原汁原味甘醇香甜,手捧刚好熟透、芳香四溢的西红柿至今回味起来垂涎欲滴;偶尔听到田间地头的大人们高喉咙大嗓子的在喊自己孩子的名字:“二后生!送根扁担来!”“巧女子给咱拿两只箩筐来!”于是屁颠屁颠地就给忙活的大人们送过去……

一过“二月二”,沿滩的人们就坐不住了。一马平川田野里,掏茬送粪,犁田耙地,男女老幼忙碌穿梭,田埂上,不远不近摆放着化肥袋;或牛犁、或马犁,来来回回耕着土地,扶犁的一般都是男人,妇女、老人一般只负责撒化肥或整理没有犁通的边头地畔。变工帮忙的乡亲们和主人家谈笑风生,一边干活一边说着一些趣闻轶事,插科打诨,互开玩笑。尔后,接着春播下种,扶闸灌田。不久,田野泛绿,生机盎然。这些久远的过去定格在时光深处,而今和那片故土以及乡邻们接触的机会很少,只是一种美好回忆,此情此景,我们从农村中走出来的人们,相信不曾将这些美好淡忘,虽然这些乡村生活很普通也很平淡无奇,但身居城市的人们又有谁不想体会感受一下朴实归真,回归自然的乐趣呢?很多年过去了,我总有一种怀念,一种追忆,还有一种莫名的感伤。

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期,农村物质生活相对匮乏,有许多村落还没有通电,也没有通公路,照明完全是煤油灯,做饭取暖所需煤炭都要用骡马胶车从百十多里地的酸刺沟、点石沟等煤矿沿着崎岖山路拉回家。那时也不像现在有高清LED大屏幕彩电,家庭影院。

除了早出晚归忙于农活之外,偏僻农村没有什么娱乐节目,唯一了解到外界信息、新闻、国家政策的途径就只有报纸,记得那时经常看到的就是《鄂尔多斯报》,能得到一份报纸我便会翻来覆去看几遍,也曾幻想有朝一日能在报纸上刊发自己的作品,从那时候起,对于文学的执着点燃了希望之火,逐渐从小学时候起就偏科倾向于文科,导致后来数、理、化这几科一塌糊涂、一窍不通。

那时候,农村唯一的娱乐就是旗里或公社下乡的电影队来每个村放电影,这也是我们这一带大人娃娃很期盼的事情。当然,是不定时的挨着每个村放,几个生产队选一个院落比较大而且居中一点的地方。由于是在宽敞的院落放映,一般下午天黑前四五点左右会将银幕固定好,这时候在田地里劳作的社员们便会在地里扯起嗓子喊:“晚上看电影了!”听见喊声的人们便会追问在哪放,像我们小孩子更是欣喜若狂,听见有电影看就爬到树上或者跑到房顶上去观望证实,天还没黑就催大人做晚饭吃,匆匆忙忙草草拨拉几口饭在嘴里便吆喝着对门的、家里的、地里的小伙伴们,有的拿着手电筒,漫山遍野的乡民们聚集于此。有时遇停电,发电机“隆隆”响着,点亮放映员那桌子上的灯泡。

这些尘封的记忆,对于同龄人和老一辈还没有完全淡忘,在改革开放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这些扎根在记忆中的往事犹如散落在乡间小路上的美丽的风景,让人回味无穷了。

回想曾经山歌环绕乡间,农家村舍炊烟袅袅、生机勃勃,而今非昔比之际,村还是这村,人去屋空,有些年老者已经驾鹤西去,也有一些年纪不算大的人英年早逝,心中莫名涌起一丝悲凉。

再次回望老家,依然矗立在漫漫滩地,在岁月风雨中历经了数载寒暑,像一个桑榆之年的老人,土砖墙也裂口斑驳,被往年烧柴禾留下的烟熏火烤堆积的黑色,诉说着曾经的农家生活轨迹,猖獗的老鼠在墙角下觅食,溜走时留下一道道踪迹;不知生活过几代人的老家是否会坚强的面对风雨摧残?祖辈们曾经种下的老榆树愈发浓密,曾经爬上去摘榆钱的那棵老榆树越发粗壮,只是树干上的裂纹如父亲、母亲额头上的皱纹越来越深、越来越多了……

是啊,这些曾经在儿时记忆里很普通的景象,现在回想起来或偶尔回一次老家之时再次瞭望,竟感到如此弥足珍贵!这也算是对于过去时光的一种怀想和惦念吧。

故乡,还是记忆中曾经的故乡,地没变,形没变,只是我们一代代人都变了。人生如梦,走过人生这条路,你经历过多少林林总总,就会让你有多少次选择。

点击图片可进入

“喜马拉雅FM”-“阡陌的述说”栏目

来源:中共准格尔旗委员会宣传部

主播|张玮

编辑|应仁杰

责编|康轩山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