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将制定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相关指导意见,发布司法保护白皮书

时间 • 2025-11-11 19:26:09
生物
多样性
指导
司法
保护

12月3日,最高法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最高法副院长杨临萍表示,此次遴选、确定了7个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指导性案例,进一步指导全国法院统一裁判尺度,依法公正高效审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

杨临萍介绍,2019年以来,各级法院审结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66852件,涉及野生动植物保护、渔业及林业资源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植物新品种纠纷等,实现对生态系统、物种和遗传多样性的全方位司法保护。

▲发布会现场

“各地法院通过审理一批生物多样性保护预防性公益诉讼案件,有效保护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及其生存环境。”杨临萍提到,依法适用环境保护禁止令,及时制止正在实施或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后果的行为,避免生态损害的发生或扩大。创新生态修复司法措施,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修复基地,探索“补种复绿”“增殖放流”“海砂回填”等生态修复方案,推动生物多样性逐步恢复,生态质量持续改善。

据介绍,此次发布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指导性案例,体现了协同推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的特点。如指导案例173号为北京市朝阳区自然之友环境研究所诉中国水电顾问集团新平开发有限公司等生态环境保护民事公益诉讼案,该案通过贯彻环境保护法预防为主原则,根据生态环境侵权案件特点,突破了“无损害即无救济”的传统侵权损害救济理念,依法保护了绿孔雀、陈氏苏铁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濒危物种及其生存环境。

杨临萍说,该批指导性案例突出体现了严格落实损害担责、全面赔偿原则。生物多样性保护案件的审理,应当有机衔接对同一违法行为的刑事制裁、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依法判令违法行为人全面赔偿受损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有效解决生态环境违法成本低的突出问题,增强惩戒和震慑效果。

杨临萍还举例,如指导案例175号江苏省泰州市人民检察院诉王小朋等59人生态破坏民事公益诉讼案,系全国首例判令从捕捞、收购到贩卖长江鳗鱼苗“全链条”承担生态破坏赔偿责任的案件。该案确立了收购者与捕捞者之间共同侵权的责任认定规则,同时明确侵权人应当全面赔偿其造成的水生生物资源损失。

杨临萍表示,下一步,最高法还将制定生物多样性司法保护相关指导意见,发布司法保护白皮书,加快出台环境保护禁止令、惩罚性赔偿、林权民事纠纷等司法解释,健全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预防性、惩罚性、恢复性裁判规则,统一法律适用,增强环境司法制度保障,巩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司法实践成果。

红星新闻记者高鑫北京报道

实习编辑向财霞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